首页 > 自建特色资源 > 非物质文化遗产 > 阳戏   非遗传承人----阳戏

非遗传承人----阳戏

来源: 暂无 发布日期:2017.12.26

刘洪长,1965年出生,1977年毕业于瓦屋乡克兰寨小学,

1980年毕业于瓦屋中学,之后在家务农。

1978年(13岁)开始接触传统戏剧,先后跟从刘开贞、刘开汉等师父学习传统阳戏,后又跟从刘云江、刘开普等师父学习傩堂戏。

1985年,拜黄家寨的老艺人刘开顺(艺名刘天送)为师,成为瓦屋老戏的传人。

1984年——1989年,参加瓦屋区业余剧团,为剧团的主要演员。

1989年——2005年,剧团解散后,刘洪长自组了瓦屋阳戏傩戏剧团,开始传授技艺和演出。

2007年开始,瓦屋阳戏傩戏剧团挂靠本地的星娱演艺团,刘洪长继续传授技艺和演出。


传承谱系:

   傩堂戏在瓦屋有四百余年的历史,阳戏有百余年的历史。刘洪长的师传是漾头黄家寨刘开顺(艺名刘天送)现年93岁,从民国时期开始演出阳戏和傩堂戏。其师为清代傩堂戏艺人刘云茂。


学习与实践经历:

   1982年,先后跟从刘开贞、刘开汉等师父学习传统阳戏,掌握了小旦腔、正旦腔、花脸唱腔。后又跟从刘云江、刘开普等师父学习傩堂戏。1985年,拜黄家寨的老艺人刘开顺(艺名刘天送)为师,学习内坛法事(傩堂神戏),成为瓦屋老戏的传人。1984年——1989年,参加瓦屋区业余剧团,为剧团的主要演员。在此期间编创了部分现代剧目有《红灯记》、《张二嫂算命》、《补缸》、《赶场》等。

   1989年——2005年,剧团解散后,刘洪长自组了瓦屋阳戏傩戏剧团,开始传授技艺和演出。他主演的剧目有《祝枝山搬兵》、《薛仁贵征东》、《蟒蛇记》、《九龙刀》、《薛丁山征西》、《三妻两状元》等几十台传统戏剧。

   2007年开始,瓦屋阳戏傩戏剧团挂靠本地的星娱演艺团,刘洪长继续传授技艺和演出。


技艺特点:

   阳戏是一种流行于黔东湘西的地方小戏剧种。从民间歌舞发展成为戏曲剧种,阳戏经历了“二小”、“三小”,以及“多行当戏”等阶段。发展过程中,受到民间花灯、傩戏等艺术形式的影响。阳戏传统小戏中,有不少载歌载舞的剧目,都具有民间花灯表演的特点。一些阳戏老艺人会演傩戏的《打求财》、《扛扬公》等剧目,傩堂戏的“三女戏”《孟姜女》、《龙王女》、《庞氏女》,也为各地的阳戏剧团搬演至今。
   阳戏的音乐唱腔以曲牌联缀体为主, 辅以板式变化,南北两路各有特点,按流行地域又分为四个流派,各有各的主要曲调,风格也各有差异,但声腔结构相同。阳戏的表演很有特点。由于阳戏剧目的题材大多是反映的农村生活,艺术上主要植根于黔东花灯等民间歌舞,所以其表演艺术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,地方特色十分鲜明。表演技艺中,不少是来自民间歌舞的身段和语汇,还有直接采用花灯的各类扇子、手巾表演技艺, 以及花灯的手法,步法身段组合和场面调度。阳戏的传统剧目约有150余个。内容主要是反映普通的人伦物理、家庭生活、劳动故事、男女爱情和妖孤鬼神故事。按照角色行当的情况,阳戏剧目可分为小阳戏和大阳戏两类。

刘洪长擅长旦角,也唱小生和花脸,不但会唱阳戏,还会唱傩堂戏、花灯。


授徒传艺情况:

1984年——1989年,在瓦屋区业余剧团期间,作为剧团的台柱,刘洪长主要向青年演员传授民间花灯表演。

1989年——2014年,刘洪长自组了瓦屋阳戏傩戏剧团,边演出边传授技艺。25年来共培养了阳戏弟子60余人,傩堂戏弟子40余人。


持有该项目的相关实物、资料情况:

手抄剧本《四郎探母》、《三仙传道》、《童子采春》、《搬师娘》等40余本。

清代木刻剧本《龙宫打救》、《假银受冤》等10余本。

演出面具10余个。(民国时期制作品4个)

清代演出用蟒服一件。

傩堂戏演出用道具10余件。


开展传承活动照片:



著作权人及手机号:田晓东 13885648738

照片说明:传统阳戏《王婆骂鸡》


著作权人及手机号:田晓东 13885648738

照片说明:传统阳戏《刘海砍樵》


著作权人及手机号:田晓东  13885648738

照片说明:刘洪长(右)在表演传统傩堂戏《秦童八郎》



相关文章

Copyright 2017  黔ICP备1801055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