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遗传承人--傩堂戏

来源: 暂无 发布日期:2017.12.26

徐国顺,1942年2月18日生于川硐镇凉湾村凉湾组。

1955年小学毕业在家务农。

1959年参加凉湾傩堂戏剧团,主要学习现代戏。1966年——1976年任凉湾傩戏剧团团长。

1984年拜李金平为师学习外坛演出(傩堂戏剧),掌握了数十出传统剧目。

1989年开始跟从李老成学习傩堂戏的内堂法事(神戏)。

1992年开始,为凉湾傩堂戏剧团的掌坛师。并开始带徒传授传统剧目,演出时负责剧团的戏师(导演)工作。



传承谱系:

第一代田兴芬(生卒年不祥),第二代徐沛林(生卒年不祥)第三代清末刘助津(1886——1936),第四代李金平(1912——1989),第五代徐国顺(1942——)


学习与实践经历:

   1959年参加凉湾傩堂戏剧团,主要学习现代戏。1966年——1976年任凉湾傩戏剧团团长。1984年拜李金平为师学习外坛演出(傩堂戏剧),掌握了传统剧目《竹节山搬兵》、《文武会》、《四郎探母》、《盘龙山》、《辕门斩子》、《双斩子》、《萝卜园》、《猿猴戏布》、《夜打登州》、《梨花斩子》、《韩江关》、《花田柳》、《杨门女将》、《双哪叱》、《双杨拱朝》、《秦香莲》、《单伐穆》、《双伐穆》、《狄青斩子》、《张四姐闹东京》、《九拱桥》、《灵芝宝花开放》、《双合印》、《苦还魂》、《白骨塔》、《武松打店》、《周瑜归天》、《张飞拱鼓》、《王三姐抛打绣球》等等。

   1989年开始跟从李老成学习傩堂戏的内堂法事(神戏)。并学习傩堂内戏,如«安安送米»、《猿猴戏布》、《吴大回门》、《槐荫配》等等。


技艺特点:

   铜仁傩堂戏曲一般分为内坛法事(傩堂神戏)外坛演出两大类别。内坛法事的驱鬼逐疫酬神还愿为目的,它直接脱胎于古代的傩舞傩仪,虽已具备戏剧艺术的某些特征,但剧情十分简单,缺乏矛盾冲突,而且宗教色彩极为浓厚,表演时必须佩带面具(脸壳)。外坛演出重在娱人,剧目情节复杂,矛盾迭起,剧中人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行当齐全,表演有程式。

   铜仁傩堂戏剧常用的声腔有:小生平腔、小生哭腔、生角腔、生角苦音子、老生腔、老生调、小旦腔、正旦腔、正旦哭腔、摇旦腔、摇旦欢腔、花脸唱腔等等。

   铜仁傩堂戏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打击乐,即一锣、一鼓、二钹。在演出中烘托气氛,调节演出情绪,起到“半堂锣鼓半堂戏”的重要作用。其主要曲牌有:《大出场》、《小出场》、《大机头》、《小机头》等等。

   徐国顺的所有表演剧目都没有正规剧本,“戏”全在他的脑子里装着, 排戏时他对演员进行口传身教,演出时靠演员把握剧情的走向牢记角色任务和关键唱段和对白,其它就任凭临场发挥了。因此群众称之为“条纲戏”,如此堪称一绝。


授徒传艺情况:

徐国顺自1992年担任剧团的掌坛师和戏师以来,共培养了刘开振、刘开银、刘开珍、覃远发、徐三妹(女)、候艳玲(女)等数十名演员。

2001年徐国顺受刘开学为徒,向其传授傩堂戏的内堂法事。使得铜仁傩堂戏代有传人。


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情况(展演、宣传、讲座等):

   1987年,贵州省傩戏面具在京展出,引起了中外艺术界的极大兴趣。1988年5月,应“中国深圳、珠海国际艺术节”邀请。铜仁市(现碧江区)与石阡县联合组织黔东傩戏面具展览赴珠海展出受到中外观众欢迎。


持有该项目的相关实物、资料情况:

傩堂戏演出用案子画10余幅,其中清代时期1幅。

演出用木面具10余个,民国时期制作的3个。


开展传承活动照片:

著作权人及手机号:田晓东  13885648738

照片说明:傩堂外戏《辕门斩子》


著作权人及手机号:田晓东  13885648738

照片说明:徐国顺(左)在后台辅导演员


著作权人及手机号:田晓东  13885648738

照片说明:演出前徐国顺主持开坛仪式


著作权人及手机号:田晓东 13885648738

照片说明:徐开顺徒弟刘开学表演的傩堂内戏《开山莽将》




相关文章

Copyright 2017  黔ICP备1801055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