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元华

来源: 暂无 发布日期:2018.10.22


陈元华,男,生于1967.12.24,土家族。

1974年   就读于浅滩小学

1977年   就读于新华小学,节假日、周末开始跟随父亲打造龙舟

1979年   毕业于新华小学

1980年   缀学,开始跟随父亲造船

1995年   出师

2009年   收徒授艺


传承谱系:

龙舟制造主要以师承方式传承:

第一代传承人:宋本高

第二代传承人:宋本春

第三代传承人:宋碧岩(兄)  和平乡凉水井村吏王组   生于1870年  1955年去逝

第三代传承人:宋碧腊(弟)  和平乡凉水井村吏王组   生于1873年  1952年去逝

第三代传承人:李老金   铜仁市(生卒不祥)

第三代传承人:李云轻   铜仁市(生卒不祥)

第三代传承人:藤久文   铜仁市桐梓巷社区(生卒不祥)

第三代传承人:张小德   坝黄镇宋家坝村(生卒不祥)

第四代传承人:刘绍红  铜仁市市中办事处中南门古城陈家巷生于1924年  1996年去逝

第四代传承人:宋元胜  和平乡凉水井村吏王组   生于1926年

第四代传承人:宋岩昌  和平乡凉水井村吏王组   生于1929年

第四代传承人:卢伍元  铜仁市江宗门1街

第五代传承人:卢常胜   铜仁市江宗门1街

第五代传承人:陈昌荣(父亲)  铜仁市环北办事处南长城路4号2栋3单元附7号  生于1945年

第六代传承人:陈元华(儿子)铜仁市环北办事处南长城路4号2栋3单元附7号

第六代传承人:卢庭发   铜仁市桐梓巷27号

第六代传承人:吴启云   坝黄镇爱家坪村

第六代传承人:李国华   铜仁市桐梓巷

第六代传承人:吴可成   漾头镇马岩村

第七代传承人:卢和平(徒弟)   铜仁市桐梓巷27号

第七代传承人:陈亮(儿子即徒弟)铜仁市环北办事处南长城路4号2栋3单元附7号


学习与实践经历:

  自幼随父从事造船,在上学期间就是父亲的得力助手,深的父亲的真传,也受到其父的宠爱和好评。于1995年出师,便走乡串寨打造打造大小龙舟和鱼船、渡船、运输船。在长期的造船过程中,陈元华木匠(陈木匠)的造船工艺在铜仁市各村寨广为流传,平均每年造船可达20条,陈元华师傅还被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广西等地村寨邀请,前去打造龙舟。为了使这一传统造船工艺得到完美传承,陈元华木匠在2009年就开始带徒授艺,目前有跟班徒弟2人,将把这毕生的技艺传承给后人,让铜仁市这一赛龙舟习俗继续传承下去。更进一步发挥好这门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,让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宝库,源远流长,经久不息,传承永世,为我们中国的传统造船工艺发扬光大。


技艺特点:

陈木匠造船工艺,主要是打造当地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龙船(有时也打造渔船、渡船),用途是用于赛龙舟。

一、 选料。选料要选择60年以上的杉木,高度25米以上,直径40厘米以上。

二、 砍料。砍料时要“站场、起水”,是当地的祭祀、信仰,一是为了保平安,二是为了祭拜鲁班。

三、 切料。都是人工用1米长、0.6米高的锯子切断,斧头削皮,再用2米长、0.5高的的割锯割成37.5px厚的木板,

因为木料太长又要锯成弯曲形状,一般都要人工用3个2米长的锯子来锯,以便提高速度,以备打造龙舟之用。

四、 造船。传统龙舟都要打成25米长、1.1米宽、1.5米高、两头成翘。船头翘起的高度50厘米、船尾60厘米。船底加9厘米厚、25厘米宽的全木龙筋,船中间加10厘米高、10厘米宽的龙杠。木板与木板之间的连接都用当地铁匠现制的蚂蝗钉连接,也用竹削和木削连接。

五、 泡船。龙舟主体打造好后,用压榨的桐籽油浸泡船体3个月以上,让船体吸收油脂,以便在船下水时不至于在吸收水分而增加重量。一是提高比赛速度;二是船长时间放在水里不会吸水;三是增加色泽。

六、 接缝。接缝当地木匠称为炼船,因为船缝都不能用胶水粘合。当船浸泡好后,把石灰加桐籽油和青菜叶子在石臼里舂成粘糊团,加上麻条,用木炼子棒炼船。先把粘糊团用锉子和锤子敲在缝里,在加入麻条,这样重复炼3遍后,再用桐籽油抹在上面,直到表面光滑即可。加入桐籽油炼船,一是缝口不会干缩;二是不会让水从缝隙里浸入。

七、 画纹。等缝口干后,开始用漆画出鱼纹,增加美感。

八、 抹船。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,要用猪皮熬制的糨子抹遍船身,增加滑度和浮力。

祭祀。开赛前都要号召全村群众,在龙舟前举行祭龙仪式,并要杀猪、杀鸡、打酒、烧香、烧纸、芳鞭炮等,一是祈祷赛龙舟平安;二是祭拜鲁班;三是祈祷取得好成绩。


受徒传艺情况:

陈元华木匠在2009年就开始带徒授艺,目前有跟班徒弟2人,他将把这毕生的技艺传承给后人,让铜仁市这一赛龙舟习俗继续传承下去。


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情况(展演、宣传、讲座等):

每年都组织新华村龙舟队,参加当地或外地龙舟比赛。


为该项目保护传承所做的其他贡献:

1、搜集整理相关打造龙舟的资料。

2、组织其他老艺人向青年人传授技艺。

3、积极宣传赛龙舟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保护中来。



相关文章

Copyright 2017  黔ICP备18010552号-1